以互联网和大数据自动匹配供需的平台型经济为全球向后疫情时代过渡提供了重要支撑。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经济突逢严冬,对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政府的管理方式都造成了难以想象的冲击。实体经济中,餐饮、旅游、教育、电影院线等与服务业相关的领域不得不调整自身的运营和服务方式。疫情爆发后,人员的流动性骤降,且防疫需求可能扰乱正常的生产秩序,亟需各产业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以平台企业为连接器相互连接,基于互联网的基础开辟新的复产复工模式。经济社会活动的“线上+”场景因此进一步多元化,线上化应用场景激增。比如,在健康领域,互联网在医疗物资对接、医疗设施建设、在线诊疗等方面发挥着前所未有的资源整合功能,提高了社会应急能力。在政府服务层面,一体化、集成化的政务平台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线上审批模式也有助于简化企业的经营流程。在生活方式上,更多的线下服务转为线上服务由接触式转为非接触式,催生了线上教育、无接触配送、外卖、线上会议等行业阶段性的爆发式增长。线下服务行业正积极向线上化、智能化靠拢,以更好地迎合新形势下各方的需求。
数字和互联技术的角色和定位也在历史使命中不断调整和演化。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说:“如果说2003年的非典疫情刺激了消费互联的发展,2020年新冠肺炎危机后带来的会是工业互联的奋起。”在抗击疫情时,工业互联网充分发挥了人、机、物全面互联的优势,有力支了全社会资源的整合和物资高效调用。如海尔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即时上线新冠肺炎疫情医疗物资信息共享资源汇聚平台,及时准确地更新防治疫情物资的供需信息,帮助生产企业物资和疫区需求的高效匹配,同时也为政府的物资调配提供数据支持。
后疫情时代,互联网的应用场景将继续由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升级。产业互联网依托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最终解决产业链整体的供需匹配问题。它是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在实体经济和产业服务领域的延伸和必然。疫情将加速互联网技术在产品端的创新和应用,深度融合形成的产业互联网将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构建智慧型社会的新支柱,虚拟与现实深度融合的新经济体系正应运而生。新冠疫情在给予我们在维护自然和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教训的同时,为社会的生产生活模式改变、企业的商业模式进步以及企业的低碳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数次应对危机的经验都告诉我们,未来的社会经济不会因为系统性的冲击走向孤立,反而会催生新的互联方式,以维持经济发展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可以预见的是,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人类社会也将不断调整和转型,以适应这一终将到来的严峻考验。除硬性的基础设施调整之外,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无疑将成为应对气候危机的柔性保障。搭建集成化、数字化的平台网络,实现更加灵活、智慧化的资源调配,连接未来更加碎片化的工作和生活场景,创造更多互联方式,或将成为未来数字技术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了解更多碳中和产业数据报告,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xiangxiang.com/pc/news/7d4704808bf94af8b16cd959611a29d8